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
陈毅

【我们这十年】人才培养篇:坚持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时间:2022年10月19日 14:51】 【栏目:成工要闻 【来源:成工院管理员—宣传部】 【编审:党委宣传部】

编者按:十年砥砺奋进,百年成工绽新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显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过去这十年,也是华体汇平台app下载(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本科办学的十年,是全体成工人踔厉奋发、勇毅笃行的十年,是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十年,是奋楫扬帆、屡创辉煌的十年,在百年成工的新起点书写了精彩的“成工新篇章”。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党委宣传部策划推出“献礼二十大·我们这十年”系列报道,总结回顾十年来学校奋勇前行、锐意进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一起感受过去十年学校奋进一流的步伐和足迹,感受学校这十年的精彩蝶变。

人才培养是立校之基,发展之源。在连续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急需为己任,坚守实业兴国教育情怀,形成了“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和以工为主、突出应用、服务地方与行业的育人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紧紧把握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基层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谱写出本科人才培养的绚丽篇章。

01 坚持立德树人

构建“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

学校党委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权责明晰、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大思政”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与学校各领域改革体系化融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努力做到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大思政格局,汇聚了强大育人合力。

党委书记严余松为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

校长叶仲斌为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

学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系统谋划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校领导、各二级学院正职全覆盖讲授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程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省级讲课比赛多次获特等及一、二奖。


我校教师罗玉洁、刘婉婷、雷冬艳在四川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竞赛中荣获特等奖

学校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相关工作,努力让所有课程上出“思政味”,让所有教师挑起“思政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共获得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4个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


02 紧密对接区域社会需求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新工科建设要求,面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3个领域,继续扩大工科优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推进专业优化调整,构建起了适应四川省产业结构升级,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布局。近年来,学校主动布局并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等前沿、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学校现有本科专业39个,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和文学6个门类其中工学专业占比为79.49%,已初步建立起以工为主,理、管、文、经、艺相协调,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基础的学科专业体系。新建宜宾校区也充分利用宜宾市全国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的优势,布局智能制造类、电子信息类等特色产业学院和特色专业,与郫都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高效协同、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2019年以来,学校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为契机,累计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的专业数达到46个次。其中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专业占我校招生专业数的41.6%,获批数量和比例在全省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另有7个专业入选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专业入选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专业入选省级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6个专业入选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

03 坚持产教融合路径

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8年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再一次明确了“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办学思路,提出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育人理念,构建以“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教学场所与真实工厂相融合”“教师队伍与工程师队伍相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产教“五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产教“五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围绕产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更多社会资源与力量,共同推进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近年来,在省政府主导下,创立了省教育厅、经信厅共建华体汇平台app下载(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的“厅校共建”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牵头组建了省装备制造业产教联盟、电子信息产教联盟;与地方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合作建立了97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3个为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还先后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建“成工富创”“华为ICT学院”“鲲鹏产业学院”“苏宁产业学院”等在学生培养、人才建设、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打造“政行企校”利益深度链接共同体,推进政行企校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

学校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着力深化教学改革,打造优质精品课程。学校共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的课程数达到71门次。1门课程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国际在线课程;1门课程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课程获批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获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有14门课程获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立项;31门课程获省级一流课程。

学校以创新创业学院为载体,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完善“政府搭台、学校主导、学生主体、企业参与”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办创客训练营和创客工作室,建成校内大学科技园,校政企合作共建成工新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全面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学校与郫都区政府合作共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成工新邨众创空间”(2019)

KAB社团获得全国“高校创业社团百佳”称号


04 推进“五育并举”

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近年来,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耕百年文化底蕴,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在价值引领中让先进文化浸润学子心田,在文脉传承中弘扬成工精神。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年度青春榜样

新形势下,学校高起点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打造晏济元书院,全面优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模块,促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提档升级。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构建强身塑心的体育教育新模式,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树立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通过引入高水平艺术演出、开设公共选修课程和艺术实践课程等方式,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打造以美化人的美育新高地。出台《劳动教育方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体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中。

每年举办的“陈毅诗词大赛”“解说员风采大赛”“经典诵读”等文化活动已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学校初步形成了以“工韵成工”“工聚华彩”“工创未来”为代表的具有鲜明成工特色的文化品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涵育作用,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了校园文化品格,学校精神气质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十年春华秋实,十年成就非凡。人才培养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肩负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传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华体汇平台app下载(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将始终践行着高校的使命担当,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子信息行业需求,分类分层次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整体水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把学校建设为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新闻中心供稿)